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内十大配资平台,不仅是提升食物风味的关键,更关系到人体健康,是生命运作的重要保障。在古代,盐甚至被视为战略性资源。它的地位之高,曾让汉武帝将盐收归国有,成为国家的垄断产业,直到近现代才有所放开。因此,了解商朝的历史,就不能忽视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。
1959年,考古学家在山西运城夏县发现了“东下冯遗址”,这个遗址距离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并不远。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圆形建筑基址,这些建筑群显然是储存盐的仓库,经过土壤分析,证实这里储存的是来自山西南部解州盐池的盐,储量惊人,达到了12075吨之多。
然而,令人困惑的是,“东下冯遗址”属于夏朝到商代初期的时期,约在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之间。那么商代晚期的食盐生产中心究竟在哪里呢?更重要的是,结合“东下冯遗址”的规模来看,商朝的盐需求显然相当庞大,普通的盐矿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。随着近年来考古的深入,这一谜团逐渐揭开,也解答了为何商朝最后的国君纣王不顾周人的威胁,依然全力与东夷作战。
展开剩余78%常言道:“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”,周人战胜商朝后,出于政治需要,隐藏了许多关于商周关系的事实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商朝从未主动进攻过周人,即使周人已经明目张胆地造反了。古公亶父迁岐之后,周部族迅速崛起,逐渐由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,成为西方的强大势力,这也引起了商朝的警觉。商朝国君文丁因为怀疑周人的不轨,甚至杀害了周部的首领季历,然而纣王却采取了不同的策略——既囚禁又未杀害姬昌,并最终释放了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周人的野心愈发明显。姬昌称王,攻击了商朝在西部的重要盟友黎国,并摧毁了商朝在该地区的棋盘。更有甚者,姬发联合各路诸侯,准备发动全面起义。虽然他因准备不足放弃了行动,但这也说明周人并非暗中造反,而是公开宣战。纣王自然知道这一切,只是他并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反击。那么,为什么纣王最终没有对周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呢?原因很简单,商朝面临的威胁远不止周人。
东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,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时期。曾一度与夏朝结盟,但由于夏朝的内斗,东夷和夏族的关系逐渐恶化。随着商朝的崛起,东夷暂时臣服于商朝。但随着商朝力量的衰退,东夷再次开始活跃起来。《后汉书·东夷列传》中有记载:“武乙衰敝,东夷浸盛,遂分迁淮、岱,渐居中土。”这表明在商朝晚期,东夷已经开始侵占商朝周边地区,甚至威胁到了商朝的核心统治区。
虽然东夷逐渐强大,但商朝在纣王时期并未立即与之开战。直到东夷直接叛变,纣王才开始采取行动。甲骨文中有记载“东夷叛之”,随后纣王亲自多次征讨东夷,战斗持续了多年,直到最后武王伐纣时,商朝还在与东夷作战。东夷反叛的原因不仅仅是民族矛盾,更因为他们与商朝之间的盐路问题。纣王知道,东夷控制了商朝的盐路,会严重影响商朝的盐供应。
根据考古发现,商朝前期的盐主要来源于山西南部的解州盐池,但到了晚期,商朝的盐源发生了变化。考古学家在山东阳信李屋、寿光双王城等遗址中发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盐业作坊,数量之多令人震惊。这些作坊生产的盐是商朝晚期的主要来源,尤其是在海盐的生产上,商朝沿海地区的盐业活动相当活跃。学者推测,商朝晚期,商王朝开始依赖海盐资源,东夷的反叛不仅切断了商朝的陆路盐道,还威胁到海盐的运输路线。
因此,纣王面对周人和东夷的双重威胁时,选择了优先解决东夷问题,因为这关系到商朝的生死存亡。随着东夷的不断侵扰,盐路被不断切断,纣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来捍卫商朝的盐业供应。
此外,商朝的资源不仅仅限于盐。考古学家还发现,商朝时期,妇好曾多次出征东夷,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“取玉”和“正玉”,这表明商朝对玉石等战略资源的需求。纣王与东夷的冲突,不仅是为了争夺盐源,还涉及到青铜器、玉石、贝壳等重要资源。武乙时期东夷的入侵并未给商朝带来致命打击,但到了纣王时期,东夷切断了商朝的资源通道,才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。
综上所述国内十大配资平台,商朝的灭亡并非单纯因为周人的叛乱,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。盐、玉、青铜等资源的争夺,成为了商朝命运的关键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